每個家庭的游戲大戰似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也聽很多家長抱怨著孩子:
天天抱著手機也不寫作業。 同學一打電話馬上就上線。 規定的游戲時間也不遵守。 強制沒收又擺臉色。 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大家經常提到的詞——“自控能力(self-control)”,很多家長簡單地把能按時完成作業、遵守游戲時間規定的孩子夸贊為自控能力強,而那些一拖再拖游戲時間的孩子說成自控能力差。不可否認,這也是自控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但我們不能就此為孩子們貼上標簽。
根據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6-12歲的孩子處在“勤奮對抗自卑”的心理發展階段,正是因為這樣的發展特征,需要他們通過學習知識文化理論來改善他們克服自卑情緒的狀態。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孩子沉迷游戲也是想在虛擬世界中尋找他們的成就感,從而克服這個年齡段特有的自卑情緒。
假設“自控能力差”這一標簽先入為主之后,那我們要怎么來幫助孩子渡過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當他和同學打游戲正起勁,我們卻突然強制沒收平板時,他是否會覺得爸爸媽媽這樣的行為讓他在同學面前沒面子?這樣是否會加重他的自卑情緒?
面對孩子沉迷游戲,九歲左右家長們的做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家長身份壓制,如:我說了不準就是不準;另一種是用親子關系威脅,如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接下來留給家長的就是孩子在家里擺臉色、越來越不遵守游戲時間,甚至越來越不好管教……
這些情況出現,我們家長一面怪罪孩子同時,是否也反躬自省過育兒方式是否完全沒有問題?有研究表明:
在排除了遺傳基因的影響后,父母是培養或阻礙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最重要影響者,遺傳因素只是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潛力,但這都歸功于育兒做法。(wright,2005)
那面對“沉迷”游戲的孩子,我們家長們應該怎么做呢? 1、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戲規則 如:每天玩游戲總時長、誰保管游戲平板、超過時間如何懲罰等。最好以書面文字和雙方簽字的形式寫下來,這不僅僅是儀式感,這樣的正式協議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建立孩子和家長的互相信任。但是家長們不要高估了孩子本身的自控力,游戲全程還得需要家長監督。 Tips: 01 真誠地聽取孩子的方案建議,然后共同制定雙方都滿意的合適方案,既尊重了孩子又可以提前了解孩子的心理預期,保證家長管教的主動權。 02 懲罰盡量不要涉及零花錢、玩具之類的,最好可以直接用“超過游戲時間罰一天不能再玩游戲”等與游戲時間有關的措施。 02 根據美國兒童學習工作團隊給出的建議:6-9歲孩子每天面對屏幕的使用時間是90分鐘以內,且仍然應該由家長選擇電子屏幕看、玩的內容,提防暴力和不合適的內容。
2、除了手機游戲規則的建立,我們還可以設立參與家務勞動和戶外活動的時間安排表 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家務、一起參加戶外活動,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此外,多種家務活動和戶外活動還能分散孩子玩游戲的精力,也為孩子提供了探索其他娛樂活動的興趣機會,當孩子發現羽毛球、跳舞、畫畫等活動的有趣時,自然就是疏遠游戲的時候。 3、別把手機當保姆 不少家長忙時會把平板或手機扔給孩子,讓手機充當了“保姆”的角色,這也培養了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盡量減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的次數,當有特殊工作需求時也要給孩子講清楚哦!
融洽的親子關系可以在游戲管控和學習督促這些問題上更好地達成一致。
不管出現任何問題,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們都需要溫和且堅定——方式溫和、情緒穩定、教育內容堅定。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自己,把握正確且合適的方式方法,耐心陪伴孩子成長,我們一起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Wright, John, P., Beaver, Kevin, M. (2005). Do Parents Matter In Creating Self-Control In Their Children? A Genetically Informed Test of Gottfredson And Hirschi’s Theory of Low Self-Control. Criminology, Columbus, 43(4),1169-1202.
成長袋 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的發展有賴于大腦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EFs)的發展成熟,年紀尚小的孩子大腦執行功能未健全,即使有良好的意愿自行控制,也可能會在面對誘惑時忘記自己的承諾或抵抗不了誘惑繼續沉迷。所以本文中提出的“立字為據”能幫助喚起孩子對自身承諾的責任意識,不失為一種巧妙而不傷親子關系的技巧,惟須注意拿出“字據”時不要“得理不饒人”地讓孩子有羞辱感,傷孩子自尊或使其惱羞成怒反叛,宜溫柔提醒;很多孩子反饋打游戲主要是因為無聊,所以增強孩子的生活內容,從小培養孩子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的確是擺脫和預防游戲成癮的一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