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劇《初來乍到》里有這樣一個情節:華裔小孩黃頤銘(Eddie)在餐廳吃午餐,打開媽媽精心準備的飯盒,一股中餐味道撲面而來,旁邊的孩子全都跑開,所有人都拒絕和他同桌吃飯,Eddie難堪極了……
Eddie得意地帶著西式午餐來到餐廳,正準備向其他孩子炫耀一下,卻在排隊等微波爐熱飯時,被一個黑人小孩推到后面,還被辱罵“Chink!”(中國佬)。
他一下子驚呆了,這個字眼他聽說過,但真正聽到別人罵他“中國佬”時,他還是感到尖銳的刺痛,他揮起拳頭憤怒反擊…… 放學后Eddie被叫到校長辦公室,父母被叫來談話。 換做是其他家長,在這個時候都把自己的孩子劈頭蓋臉地臭罵一通。 但埃迪的父母并沒有這么做... 他們選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 媽媽站在Eddie的角度向校長反駁道:“是那個孩子先鬧事的,他罵我們孩子‘中國佬’,你為什么不管一管???” 這件事情發生后, Eddie再也沒有因為在學校吃中餐而感到羞愧,他開始挺直腰板做人。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自己堅強后盾,家是安全的避風港。只要父母在,沒什么困難可以壓倒自己。 一旦在“叫家長”事件中,父母選擇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指責、否定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意味著港灣毀了,也意味著自己失去了爸媽的庇護。 孩子渴望情感上的聯結,渴望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包容。身為父母,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但很多父母認為,用“人前教子”的方式,可以體現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也足夠讓孩子刻骨銘心。殊不知,孩子受傷時,最需要的是關愛與呵護,而不是責罵與道理。這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
換個角度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習慣用自己的想法揣測孩子的心理。但是孩子看到的世界跟父母看到的世界,很多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 疫情在家,廈門的一位媽媽發現原本乖巧的孩子抱著手機不離手,晝夜顛倒地沉浸在游戲的世界里。 在短短幾天時間里,孩子花掉父母3000多元,用來買游戲裝備。父母要沒收他的手機,他就瘋狂吵鬧、砸東西,甚至威脅父母說自己要跳樓。 父母的視角: 孩子沉迷玩手機,突如其來的叛逆,真讓人束手無策! 孩子的角度: 游戲可以刺激我的腎上腺激素,讓我很開心?,F實生活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成績不理想讓我備受打擊,在游戲世界里沒有責備,只有即時的獎勵和成就,帶給我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事實上,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會發現網絡游戲是孩子不安時,幫自己構建的一座“安全島”,他們在其中尋找新的刺激和挑戰,從而避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才知道我們對孩子的誤會有多深!這就是同理心的力量。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如果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來解決和孩子的分歧,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長此以往,孩子會關起溝通之門,拒絕與父母交流。
學習“海沃塔”親子聊天法 做孩子知心的父母 那么,父母究竟該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猶太人的教子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曾有科學家研究發現,除了基因遺傳之外,還有他們獨特的教育理念。在這些教育理念當中,父母與孩子的一種聊天方式是最重要的。扎克伯格曾在采訪中說過,感恩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方式,成就了自己。而這種交流方式,后來被稱為“海沃塔(Havruta)”。 “海沃塔”親子聊天法有六個步驟,環環相扣 傾聽 表達 探索 聚焦 支撐 反駁 傾聽和表達 傾聽和表達是“海沃塔”的基礎。家長需要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交流。 在孩子表達自我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做個安靜的傾聽者,鼓勵孩子表達,當孩子說完后,家長還可通過開放式的提問方式,讓孩子“多說”,促使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探索和聚焦 “海沃塔聊天”最主要的內涵就是在圍繞對話主題的同時,挖掘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家長在聚焦于孩子的話語上的同時,探索出孩子內心需求。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讓孩子圍繞一個主題,仔細地思考。 支撐和反駁 在猶太家庭,家長如果看到自己家孩子做出了自己覺得不對的行為,不會直接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而是從側面引導孩子發現問題,給孩子提供對話的“支撐點”讓他們真正理解這段對話是為了什么,有什么意義。 反駁并非吵架,當家長與孩子觀點不同時,父母允許孩子進行反駁。父母不可能永遠是對的,所以只要孩子的反駁合理,父母都會聽取,這就是猶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海沃塔”溝通方式會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注重孩子的情緒表達。家長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也不會對孩子進行批判,更不會指責孩子,勒令他們改正。 當父母熟練運用“海沃塔”親子聊天法,孩子們就會非常喜歡跟我們探討各種問題,并從中獲得快樂。要相信,一個具備了同理心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贏在人格完整的人生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