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做孩子生命里的一束光。 —《向善家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忽略了一件事情:親子關系>教育。 我們常常為了教育好孩子,輕而易舉地就會摧毀我們好不容易和孩子建立起來的親子關系。 最近有一個熱搜就反映了親子關系中的問題,他在疫情解封之后,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和自己分開,自己需要單獨在家里住兩個星期。 而在這兩周里面,他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
獨居之后,他發現,原來自己一個人住也可以活得很好,會自己洗衣服洗碗自己倒垃圾,家里也很干凈。 不用每天晚上就有父母催著睡覺,時不時的被爸媽“自我感動”: “特地給你做飯了”“你看你,杯子也不洗,給你洗好了”給你干了這…給你干了那… 父母覺得我這是為你好,但是活在“為你好”中的孩子真的活得好嗎? 父母一定是愛孩子的,孩子也是愛父母的,但是愛的同時,親子之間又免不了會有一些矛盾和傷害。 孩子覺得父母嘮叨,父母覺得孩子不懂事。 歸根結底,其實是在于父母永遠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去看待孩子。 孩子想要什么東西,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這個東西不好,于是給孩子講道理,勸孩子不要這個東西。 孩子丟了東西在那里哭泣和難過,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開啟說教模式:都和你說了要把東西放固定位置……
做孩子的時候,我們無法選擇擁有什么樣的父母,但當我們有了孩子,卻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父母。 不要總是給孩子講道理,不要總是說教,而是學會去接觸和看見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做到真正關心孩子,愛孩子,保持好的親子關系。 那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想有好的親子關系,就要和孩子保持恰如其分的界限感。 《有限管教》一書中提到:“99%的養育問題,源于父母缺乏邊界感?!?/p> 所以家長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給孩子一定的權限和空間,不必事事包辦,過度保護。 高質量的親子關系,一定是保持親密的同時又各自獨立。 其次,遇到孩子的問題時,我們要先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我們也有可能沒有看到孩子的情緒背后是什么,我們也有可能做不到完美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然后要試著少輸出我們的觀點,多聽孩子講他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進入說教模式,也才能更好地保護親子關系。 最后,我們要相信好的親子關系,不僅僅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放下硬邦邦的道理,溫柔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重新養育我們自己。
作家胡適在寫給孩子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道出了親子關系的本質: “我并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并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愛孩子,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保護好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